在這春風拂面的時節中,一輛嶄新的電動叉車駛入機械修造部的大門。這抹科技紅不僅承載著提升作業效率的使命,更成為了檢驗職工責任意識的試金石。當部門還在制定維護規程時,一群起重工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愛崗敬業的創新贊歌。
“新叉車那就像咱自家的車,得用心伺候。”有著三十年工齡的孫水龍老師傅撫摸著光潔的車身愛惜地說道。
在首次使用拖車鉤進行重物牽引作業時,他們發現:如果不進行保護工作,那么U型卡環與拖車鉤的金屬接觸面有可能會在頻繁摩擦中表面磨損。這個發現引發了班組的緊急討論,大家圍在新叉車旁,你一言我一語地獻計獻策。
“咱們給卡環穿件‘防護衣’怎么樣?”青年起重工雷海波的提議讓眾人眼前一亮。經過反復試驗,他們選用了車間廢棄的帆布邊角料,按照卡環尺寸裁剪出保護套。
看似簡單的創新卻凝結著集體的智慧:雙層帆布的疊加既保證了強度,又增加了緩沖,還減少了摩擦損耗;活扣式縫制便于快速拆裝;特意選用的深藍色布料與車身渾然一體。當第一個“穿”著帆布衣的卡環與拖車鉤完美結合時,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項“微創新”帶來的改變遠超預期。三個月來的使用數據顯示,拖車鉤區域漆面保持完好如新,設備維護成本降低35%,更令人欣喜的是激發了全員的創新熱情。
如今走進作業區,處處可見這樣的匠心細節:鋼絲繩接頭處系著防磨橡膠圈、儀表盤貼著防刮膜、充電接口戴著防塵罩......每個細微處都閃耀著主人翁精神的光芒。
“設備維護不僅要靠制度約束,更要靠文化滋養。”起重隊長周健在月度例會上感慨道。這項由基層職工自發開展的小創新,已被納入機械修造部《特種設備維護手冊》。
正如那包裹卡環的帆布,看似平凡卻飽含深情,它包裹住的不僅是冰冷的金屬,更是當代產業工人對事業的赤誠之心。當他們為新叉車精心“著裝”時,也在為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寫下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