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二三四的电影,天堂网在线.www天堂在线,中文字幕一区日韩在线视频,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媒體報道
您當前所在位置是: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轉自《渭南日報》——從價值引領到實踐深耕
————渭化集團榮膺“全國文明單位”稱號背后的創新實踐
發布時間:2025-07-04     作者:鄭直 董獻軍 呂國良 李曉鋒       來源:2025年7月4日《渭南日報》      分享到:

7e428b4d0f3b258ebc40be65bd17ea9.jpg

“全國文明單位”是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是對一個單位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綜合業績進行的一次全面考量和最高褒獎。2025年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渭化集團)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榮譽背后,是渭化人對文明內涵的深刻理解與生動實踐——文明不僅寫在規章里,更流淌在職工溫暖的日常中,印刻在服務社會的行動上,熔鑄在綠色發展的征途里。這是一條以文化鑄魂、以責任立行、以創新賦能、以綠色筑基的文明創建之路。

  

  

  以文化人 凝聚發展向心力

  

  清晨6點,渭化體育中心已是熱火朝天。

  

  羽毛球場上跳躍扣殺的身影,跑道上揮灑的汗水,太極拳方陣行云流水般的推掌……退休工人米曉艷揮拍后抹了把汗,笑容舒展:“以前想活動下筋骨,只能找塊空地湊合。現在這條件,跟專業場館不差啥!精氣神兒足了,感覺年輕了好幾歲!”這活力四射的晨曲,是渭化集團以文化浸潤人心、塑造企業“靈魂”的日常一景。

  

  黨建是引領文明之舟的堅定舵盤。在渭化集團,黨建不只是會議室里的理論探討,更是扎根基層的堅實力量。“黨員責任區”覆蓋關鍵崗位,“黨員先鋒隊”活躍在急難險重任務最前沿。在雙甲車間控制室,身為黨員的工程師劉勇指著操作屏上平穩運行的曲線說:“黨員就是安全環保的哨兵。去年裝置波動,正是黨員帶頭連夜攻關,才避免了非計劃停車。”黨建這面旗幟,引領著文明建設的方向,更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

  

  渭化集團深諳,文明的根系必須深植于滿足職工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沃土。近年來,一座融思想引領、文化熏陶、技能提升、服務保障于一體的“渭化集團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活力四射,成為滋養職工精神世界的強大磁場。

  

  穿過渭河文化中心的長廊,書畫室里墨香四溢,退休職工老陳正帶著年輕工友臨摹《蘭亭序》;攝影展廊里,一幅幅記錄廠區變遷的作品吸引著往來職工駐足觀賞;道德大講堂內,“陜西好人”、動力車間職工孟力分享著自己連續十年無償獻血的故事。

  

  這里不僅是職工提升文化素養的“加油站”,更是心靈休憩的港灣。職工寧生修是這里的常客,一見到記者前來采訪,滿臉笑容地說:“以前下了班就回家,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現在在文化中心學插花、練書法、畫國畫,生活充實多了。”中心定期舉辦“渭化工匠講壇”“道德講堂”,勞模先進講述奮斗故事,道德模范分享感人經歷,成為凝聚價值共識的重要陣地。

  

  “以前下班就玩手機,現在更愿意來書屋‘充電’。”職工書屋管理員李亞澤見證著這一變化。這座擁有2萬多冊藏書的“精神糧倉”,每天傍晚都座無虛席,在“書香渭化”的氛圍中汲取奮進力量。

  

  在職工文體中心,羽毛球場上的激烈角逐、乒乓球臺前的切磋交流……“每天鍛煉一小時”成為職工的新時尚。“以前總感覺和工友有距離感,現在一起打球、健身,大家的心更近了。”青年職工小張笑著說。

  

  與這“三位一體”的硬核平臺相輔相成的,是渭化集團精心實施的“十項暖心工程”:職工公寓升級改造,讓異地青年有了溫馨舒適的“家”;“愛心媽咪小屋”為哺乳期女職工提供私密空間;職工子女寒暑假托管服務解決了雙職工的后顧之憂;困難職工幫扶基金成為雪中送炭的依靠;健康體檢套餐年年優化……這些看似細碎的點滴關懷,如春風化雨,浸潤著每一位渭化人的心田。新入職的技術員小李感慨:“從住進公寓那刻起,就感受到了家的溫度。這些暖心措施,讓我們能更安心地扎根渭化、奉獻青春。”

  

  文化鑄魂,黨建領航,陣地夯實,關愛暖心——渭化集團構建起一個立體多維的精神文明建設生態圈。如同春風化雨,文明因子在潤物無聲中融入職工的日常行為與精神氣質,成為驅動企業前行的堅韌力量。

  

  

  奉獻如歌 奏響社會責任最強音

  

  在渭化集團,“責任”二字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和最生動的注腳——這家企業聚焦職工與群眾需求,深耕地方發展與公益事業,打磨出具有渭化特色的“3+N”志愿服務品牌。如今,這一品牌已成為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新常態”,并依托一支名為“3+N”的志愿服務鐵軍,將責任化作最生動、最溫暖的實踐。

  

  “文明的高度,不僅在于自身的完善,更在于對社會的反哺。”渭化集團副總政工師、黨委工作部部長王宏兵告訴記者,渭化特色的“3+N”志愿服務品牌,其中的“3”是核心支柱,包括關愛特教兒童、助力鄉村振興、百人無償獻血三個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如同三根“擎天巨柱”;“N”則是源于渭化集團對志愿服務的系統性規劃,以三大核心項目為基石,延伸出政策宣講、愛心托管、10元關愛、義務植樹等“N”個多元化志愿服務活動,構建起覆蓋全領域的公益服務網絡,成為城市文明圖景中一抹亮麗的“渭化紅”。

  

  無償獻血已成為渭化人一種無需動員的集體自覺。

  

  “請大家有序排隊,獻血前先填寫登記表。”今年3月21日,渭化集團“百人無償獻血”活動現場,動力車間職工孟力熟練地挽起袖子。他已連續十年參與無償獻血。“咱身體棒棒的,獻點血能救人命,值!”他樸實的笑容里滿是真誠。

  

  像孟力一樣參加無償獻血的職工已有數百人。2021年以來,渭化集團職工累計獻血量超過14萬毫升,前不久,還捧回了渭南市衛健委頒發的“無償獻血愛心單位”獎杯。渭南市中心血站負責人動情地說:“渭化集團是無償獻血的標桿單位,他們的應急響應速度最快、參與人數最多,是保障臨床用血安全的堅強后盾。這份堅持,傳遞出生命的溫度。”

  

  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五,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都會翹首以盼。這源于渭化“3+N”品牌中“關愛特教兒童”項目的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隊每季度組織趣味游藝、科技研學、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用多元形式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5月30日,渭化集團“護苗”關愛特教隊的志愿者再次來到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志愿者李亞楠小心翼翼地握住聾啞女孩小宇的手,在手心一筆一劃地教她寫“愛”字。小宇明亮的眼睛專注地看著,隨后露出燦爛的笑容,也用小手在李亞楠手心認真“寫”起來。

  

  這無聲的交流,勝過千言萬語。除了情感陪伴,志愿者還帶來了精心準備的繪本、益智玩具,協助老師進行康復訓練。特教學校一名老師說:“渭化集團的志愿者不是走形式,是真用心。他們帶來的不僅是物資,更是對這些特殊孩子無差別的尊重與愛。這份堅持,讓孩子們的世界多了光亮。”

  

  百里之外的澄城縣交道鎮阿蘭寨村,是渭化集團“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的“責任田”。

  

  “王大爺,您這收音機拎去哪兒呀?”“去村部!聽說渭化集團的志愿者來修家電了!”今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一大早,阿蘭寨村村部大院像趕集一樣熱鬧。村民們抬著“罷工”的洗衣機,搬著“失聲”的電視機,拎著“偷懶”的電風扇紛紛圍攏過來。

  

  志愿者小李蹲在地上擰開電水壺底座,螺絲刀在電路板上靈活游走:“張嬸,您這水壺是溫控器老化了,換個零件就好。”一旁的王大爺捧著修好的收音機直樂:“嘿!這‘老伙計’又能說話了!”活動中,志愿者用專業的技術和熱情的服務,為村民修理家用電器20余件,讓雷鋒精神在阿蘭寨村落地生根,讓文明實踐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

  

  這些故事,僅僅是渭化人踐行社會責任長卷中的幾筆亮色。

  

  在社區,有他們整治環境、美化家園的身影;在敬老院,有他們噓寒問暖、關懷慰問的溫情;在街頭路口,有他們文明勸導、守護安全的堅持;在中小學校園,有他們普及環保知識、播種綠色理念的宣講……“3+N”志愿服務隊的旗幟飄揚在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他們的每一次奉獻,如同一束束微光,匯聚成照亮他人、溫暖社會的璀璨星河,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內核,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新時代國有企業服務群眾、反哺社會的厚重擔當與赤子情懷。

  

  

  融合共進 文明動能驅動綠色發展

  

  在渭化集團,文明建設絕非脫離生產的“兩張皮”,更非裝點門面的“空中樓閣”,而是被視作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集團決策層有著深刻的共識:真正的、可持續的文明,必須與企業的主責主業——安全、環保、高效、綠色的生產運行實現深度的、有機的融合。

  

  走進現代化的雙甲車間,工藝工程師孫浪正全神貫注地查看著中央控制室(DCS)屏幕上低溫甲醇洗差壓發電的實時功率曲線——那是記錄該裝置當前發電效率與運行狀態的關鍵參數。“看,今天運行非常平穩,功率持續穩定在240千瓦以上,明顯優于當初工藝設計值!”他的話語中,既帶著技術人員對數據的嚴謹,也飽含著對創新成效的自豪。

  

  孫浪告訴記者,這項核心技術巧妙利用了工藝介質自身的巨大壓差能量,驅動發電機做功發電,如同在湍急的能源河流上筑起了一座高效的“微型水電站”,將以往通過減壓閥白白耗散掉的寶貴能量回收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

  

  “這不僅僅是一筆可觀的經濟效益賬,更是一筆沉甸甸的綠色環保賬、企業文明賬!”項目負責人王琨說,“項目設計年發電量約200萬度,在實際運行中通過持續優化工藝參數、深挖裝置潛能,截至目前,今年發電量已成功突破103萬度!這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約250噸左右,減排二氧化碳2000噸。”

  

  視線轉向廠區另一側,曾經因尾氣夾帶水汽,時常籠罩淡淡“白霧”的尿素造粒塔如今已煥然一新,塔頂排氣口幾乎看不到任何可見排放物。這一顯著變化,源于渭化集團不久前成功投運的尿素造粒塔尾氣綜合治理改造項目。

  

  站在改造后的造粒塔下,尿素車間主任王濤指著塔頂幾乎透明的排氣口介紹:“過去,造粒塔尾氣不僅造成了物料的直接損失,也是困擾廠區及周邊環境的一個痛點。現在,經過濕式靜電除塵+高效噴淋洗滌組合工藝處理,粉塵排放濃度已遠低于國家最嚴苛的超低排放標準。不僅如此,系統高效回收的尿素溶液還能重新回到生產系統再利用,真正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沿著廠區道路前行,藍色尿素大棚屋頂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渭化集團挖掘閑置資源開發的光伏項目之一。如今,渭化集團本部和彬州公司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約16.5MWp,年發電量約1741萬度,折標煤約6490噸,二氧化碳減排約19690噸,為企業降本增效注入了強勁動力。而在合成車間,2022年投運的氣化細渣回收利用項目同樣成績斐然。“項目采用過濾+壓濾+真空干化技術,將灰漿含水率從85%降至25%再送至鍋爐摻燒,既解決了固廢處置難題,又實現了節能降碳與環保雙贏。”合成車間主任王東亮介紹,該項目年處理氣化細渣干基約2.8萬噸,相當于節約燃料煤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4萬噸。

  

  渭化集團總工程師馬軍忙告訴記者,近年來,渭化集團累計投資約4億元,實施40余項節能降碳技改項目,年節約標煤約13萬噸,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綠色發展“渭化答卷”。

  

  文明與生產的深度融合,其生命力和創造力源泉更在于激活每一個基層“細胞”——一線職工的智慧火花。該集團大力倡導并制度化推行小改革、小發明、小創造、小建議“四小”活動,鼓勵職工立足本職崗位,圍繞安全生產、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質量提升、效率優化等主題,開動腦筋,獻計獻策,動手實踐。

  

  立式泵作為裝置生產流程中的重要設備,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轉動部的窗口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渭化人集思廣益、大膽創新,為每臺立式泵量身定做,通過優化結構設計,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最終采用2毫米輕量化不銹鋼板材,成功研制出新型防護罩,為每臺立式泵都穿上新的防護“鎧甲”。該護罩安全可靠、維護方便、美觀整潔,具有抗腐蝕,散熱性好等特點。并且,還采用模塊化設計,觀察口和檢修窗口都用合頁門設計,方便操作人員巡檢觀察。這個“小點子”不僅改善了操作的安全環境,也為企業文明生產注入澎湃動力。2021年至今,尿素產量連續四年實現同比持續增長,2024年更是突破65萬噸,刷新了歷史紀錄。同時,煤耗及產品單耗持續下降,其中甲醇、合成氨折氨單耗煤電1.89噸/噸,創歷史最佳。

  

  “榮獲全國文明單位這個殊榮,對渭化集團而言,是一個閃亮的里程碑,更是一個嶄新的起點。”渭化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趙強表示,文明創建永遠在路上,渭化人將始終牢記國企使命,堅持把“四種經營理念”貫穿企業管理生產發展全過程,在渭水河畔續寫精神文明與生產經營協調發展的時代華章。

  

  (鄭直 董獻軍 呂國良 李曉鋒)